福州市林秀芳名师工作室

识读乐谱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6-06-16 13:39

识读乐谱教学之我见

(2016.6在《基础教育课程》发表,CN11-5187/G)

福州市岳峰中心小学   陈 兵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指出: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欣赏、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识读乐谱是学习、表现音乐的基本基础和技能,是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过程内容。为有效走出小学识读乐谱教学的困境,置身小学音乐常态化课堂背景下,我们以《提升小学生识读乐谱的有效策略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为载体,积极探究小学生识读乐谱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听为主线,让识谱入耳入心

音乐的对象是听觉,听是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手段。课题实验中我们提出了识读乐谱的基础应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即在音乐教学中以听觉体验为核心,强调听的作用,重视听的训练,把听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研究工具。在听觉引领下让学生进行系列的听音训练,调动耳朵这一听觉感官的反应,引导他们在乐谱学习中感受各音符的固定音高,积累并形成音乐的听觉感知力,在对旋律的感知与体验过程中不断提升识读乐谱的能力。

1.感性的“听”,训练内心听觉。听音教学的内容包括:音名训练、音高训练、节奏训练、旋律训练以及调式、和声的训练。其综合了乐理知识和视唱技能,视唱时音高、节奏、力度是否正确都要凭听觉去验证,并直接运用听觉的载体将二者有机结合。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每节课利用5-10分钟,在听觉引领下让学生进行系列的听音训练,不断督促学生在听觉控制下视唱,聆听自己的声音。在第二学段音乐课堂中,则有机融入多声部的视唱训练,各声部的音准、节奏、声部之间的和谐均衡以及立体效果,训练学生听辨自己声部音准的反应,同时还要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从单纯的练耳逐步过渡和声的意识,这样识读乐谱才能有质的飞跃。

理解音乐,需要时间;聆听音乐,需要强化。从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伊始,我们就有意识让学生经常性、反复大量去聆听好的音乐,也包括他们自己唱、自己奏出来的音乐。在聆听中学会用肢体和心智去感受音乐中蕴含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第五册《法国号》新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歌曲三拍子的拍号概念,采用反复聆听法效果好。通过让学生反复倾听一组由三拍子组成的乐曲,边听边划出三拍子的指挥图式,在划拍感受三拍子动感的基础上再变换为体态律动,充分体验强弱弱的节拍感。若干首乐曲串烧在一起,无论是旋律是简单还是复杂的,三拍子强弱规律保持不变。在强弱弱的节律音响氛围中,学生随着音乐做出各种规律性的肢体动作,潜移默化地将身体的节律转化为内心的感应,身心交融中对三拍子的读谱新知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2.理性的“听”,把握音乐内涵。听音就是练耳,它同视唱紧密联系,是音乐学习的基本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在音乐教学中结合乐理、视唱来加强听音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听”这种音乐体验贯穿于各种音乐活动之中。如演唱、演奏、指挥、评价、读谱、分析等。就其本身来说,听音乐是一种快乐的体验。鉴于年龄特征,学生大多数只停留于表面上的听音乐。我们根据课标中第一、二学段标准要求,采用划分阶段的聆听模式。例如第一学段主要是感受与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第二学段则是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初步辨别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在对照学段标准下,让学生围绕着音乐表现要素展开,循序渐进听赏中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形成最终的理解的听。这种理性的听赏,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了解各种音乐符号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与意义,如速度、力度记号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滑音、波音、顿音等装饰音的表情意义和唱(奏)方法;节拍、节奏与音乐风格与情绪的联系等,从而达到对音乐内涵的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音的诸多因素就逐渐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巧用手势,让识读有形有趣

音的获取靠听觉,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比较抽象。除了靠耳朵听来分辨,怎样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变化呢?

1.巧用手势语言。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可以状物、言志、传情等,将手势巧妙地运用到读谱知识的教学中,既可增强学生对乐理概念的形象感,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柯尔文手势唱名,是分别采用七种不同的手势语代表七个高低不同的唱名,使抽象的音阶关系通过空间位置具体呈现,用视觉帮助学生认识唱名、区别音高,形成正确的音准观念。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三册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认识5(sol)、3(mi)两个唱名的内容,这是教材中首次让学生正式接触唱名的学习,我们充分利用柯尔文手势唱名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比如,5(sol)的手位是把手放置在颌部、手心向内,侧平掌,其手语表示了5(sol)的庄重与明亮;又如,3(mi)手势语是把手置于胸部上方,掌心向下,横平掌,寓意3(mi)的平稳又平静。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板书5(sol)、3(mi),让学生认识这两个数字表示的唱名,其次跟着老师学习这两个唱名的手势语,然后是配合手势唱出唱名,低段学生的识谱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在放慢的动作中边做边唱,便很快掌握了这二个音的手势唱名。在进行七个柯尔文手势唱名练习时,可以先不用钢琴,让学生集中精力,注视老师用形象的手语表达的不同音高,并迅速反应,然后准确唱出该音。这种训练方法借助立体化的手势动作,能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大脑始终处于兴奋地状态,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更为直观、了解这两个音的名称、音高及属性,逐步建立了音高的基本概念,为之后的识谱教学进程奠定了基础。

2.体验指挥手势。人教版音乐教材在3-6年级曲目中增加了合唱的内容分量,歌曲教学上提出“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的理念。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们在中高年级的合唱教学中有机结合手势语与指挥图式辅助多声部的和声训练,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例如,高年级二声部的合唱基本训练中,我们引用柯尔文手势,用左手表示高声部的唱名,右手则代表低声部的唱名。通过左右手呈现出不同的手势唱名,让学生尽快找到各自声部的音高,并正确唱出。不同的唱名由易到难用柯尔文手势依次叠加,生动的“手语”,让抽象的音程练习变为了有趣的声部合作,合理、巧妙地运用手势语言,在解决学生识谱难点的同时,也指导学生体验、感知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唱名音高感。同时还是练习音程、和弦、二声部旋律等有效的方法,对于学习变化音、转调等识谱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题实践表明,通过合理、巧妙地运用“手语”,紧扣教材内容,就能增强识读乐谱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准确地捕捉到手语所传递的“音乐语汇”,从而提高对乐谱信息的处理能力。

    三、图谱,让乐谱多姿多彩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尝试以游戏化的形式将识谱学习融入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中认识音符与唱名,掌握音高与节奏,达到识读应用的目标。

音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它又与许多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我们的姊妹艺术学科-——美术。在识读乐谱教学中我们应用图形谱,巧妙与美术中的绘画形式渗透综合。利用图形谱这一教学形式,将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的高低等由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成了生动活泼的图形或线条,让学生在识谱中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知。通过静态的或动态的画图线条,把乐谱作为识谱学习的一种自然演化,帮助学生把乐谱呈现为一个得到审美感受的图像,使旋律得以视觉化,让学生从有形的绘画形式中体会无形的音乐。

在识谱实践中我们凭借音乐教材,在演唱与欣赏作品中有机采用图形谱。图形谱可以生动、直观的线条呈现旋律的行进走向,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色彩或图案来表示节拍的强弱效果和节奏的长短等,色彩与图谱相辅相成,在辅助学生感知乐谱的节奏长短和音调的高低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第六单元《雪花》歌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上、下行两种不同音程“雪花”的比较分辨,在学唱过程中课题组设计了“雪花”图形谱的教学策略。首先,请全体同学安静地倾听歌曲;其次,让学生用↘、↗在教材乐谱上标注出三度、四度的“雪花”音程走向;接着,让学生再次聆听歌曲第一乐段的旋律,边听边用手划出旋律线;在学生主动感受四个乐句的旋律线以及顿音、重音、保持音三个音乐记号所表达的情绪变化基础上,最后,老师在黑板上用“雪花”图案巧妙地连成了“雪花飞舞”的图形谱。这一幅“雪花”图形谱丰富展示了音的高低、情绪的变化及三度、四度音程的跳进等诸多音乐信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进了“雪花”的音乐天地,生动地感知旋律的线条与音高,形象地认知顿音、重音、保持音三个记号的正确唱法,为创造参与体验好奇→探究→惊喜的歌曲情绪奠定了基础。识谱过程中图形谱的设计新颖别致,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图形谱运用得当,将会开阔识谱的教学空间,让识谱过程由被动转主动、有苦学转为乐学。

当然,除了运用色彩和图案来辅助识谱外,还可以结合语言、实物、律动等教法来帮助理解识读乐谱,启发学生采用已知具体可观的方式去领悟抽象空洞的音乐形象。

识读乐谱,通过持续严格多方位的音准、音值等音素聆听训练,形象化的手势再现,图画般的音韵展示,经过学生心智与五官肢体的舒美协调参与,教学策略的实验推进,显现出了可喜的成效,并且从课内走向了课外。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提升小学生识读乐谱的有效策略研究》FJJKCG14-260